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少年法庭工作办公室副主任郑学林说,随着智能手机和移动支付方式的广泛使用,未成年人因实时奖励和虚拟充电消费引发的纠纷并不少见。
特别是如何利用成人亲属账户,如报酬、购买等来确定未成年人行为的合同效力,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热烈讨论。
他说:在司法实践中,大多数涉及网上奖励和网络游戏的纠纷都是那些限制其行为能力的人,即八岁以上的未成年人。

当这些人在网上玩游戏或奖励时,他们中的一些人是数千或数万人,这显然不适合他们的年龄和智力水平。如未得到法定代表人的承认,则该行为无效。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依法妥善审理新冠肺炎疫情民事案件的指导意见"(二)"规定未成年人参与网上支付游戏和网上奖励纠纷的规则和指导方针"。
意见明确,民事行为能力有限的人未经监护人同意,在网上直播平台上参与网上付费游戏或"奖励"的,监护人要求网上服务提供者返还款项的,人民法院应当予以支持。
这项规定更多地考虑到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引导网络公司进一步加强社会责任,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