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逐年上升。据调查,40-49岁女性骨质疏松患病率约为4.3%,50岁以上女性骨质疏松患病率为32.1%,65岁以上女性骨质疏松患病率甚至高达51.6%。
骨质疏松症最严重的后果是骨质疏松性骨折,超过40%的女性会经历至少一次骨折。大约35%的女性在50岁后会有第一次骨质疏松性骨折,其中50%可能会有另一次骨质疏松性骨折。因此,早期发现骨质疏松症,给予足够的重视是非常必要的。

绝经后妇女为什么会有骨质疏松症?
人体的骨代谢就像一个平衡:一边是骨形成的量,另一边是骨吸收(流失)的量。随着年龄的增长,由于身体各种功能的逐渐退化,人体内各种骨相关激素的水平下降。
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的主要原因是:卵巢功能下降引起雌激素水平下降,降钙素、甲状旁腺激素等激素水平下降。雌激素水平降低可引起维生素D活性代谢物的产生——结果表明,1,25-羟基维生素D3的产生和活性降低,降低了肠道钙的吸收;二是增加了骨对甲状旁腺激素(PTH)的敏感性,导致骨吸收和骨吸收增加第三是降低降钙素(CT)水平,降钙素增强破骨细胞的活性,破骨细胞自然增加骨吸收。钙的吸收减少,流失增加,所以体内储存的钙只能越来越少。
因此,骨代谢的平衡逐渐倾斜。可以想象,骨质中的孔隙越来越大,皮质骨越来越薄,骨密度越来越小,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逐渐出现。
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有哪些表现?
骨质疏松症和脊柱骨折的典型临床表现是疼痛和脆弱。但发病隐匿,很多骨质疏松患者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症状。骨折后经X线或骨密度检查,常发现骨质疏松。